内容简介:凡例
一、《中国药用植物志》编写的定位是介绍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和准确鉴定药用植物的种类(亚种、
变种和变型)的工具书,同时反映各种药用植物的现代化学、药理和药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因此编写项目的设定和要求、给出的图像和图版、引证的文献均符合上述目的。
二、全书收载有文献记载的中国药用植物约12000余种(包括种下分类群),分13卷出版,其中
前12卷为正篇,每卷收载1000种左右,每卷后附有该卷收录的药用植物中文名与拉丁名索引;第13
卷附篇名为《中国药用植物志词汇》,汇编了本志收录的药用植物相关学科的专业词汇,兼作综合索
引,内容包括全书收载的药用植物中文名称索引、拉丁名称索引、英文名称索引、中拉英名称互译、
化学成分的中英文名称互译及其原植物来源等,使其既可作为阅读药用植物的科技文献工具书使用,
又可方便查到正篇中词汇的出处。
三、收载的种类主要为高等植物,亦收集了重要的药用藻类、真菌与地衣。高等植物科的顺序排
列:苔藓类采用陈邦杰(1972)的顺序;蕨类植物采用秦仁昌分类系统(1978);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
分类系统(1978);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分类系统(1964)(个别科有调整)。低等植物中药用种类较
少,依照《中国中药资源志要》(1994)顺序排列,科特征和属、种检索表从略。
四、高等植物每个科下为总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科的简要特征,其中还包
括本科植物世界分布的属和种的数目、在我国分布的属和种的数目以及在国内分布的药用属和种的数
目;第二部分概括性叙述该科特征性化学成分和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第三部分为国内本科具有药
用种类的属的分属检索表。
五、对每个属,简要记述属的形态特征,综述属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或部位),重要的
结构类型给出化学结构式,同时扼要地介绍本属植物相同或近似的药理作用。属的记述后给出该属药
用植物分种检索表。
六、药用植物种的记述分重点记述、一般记述两种形式,常用的药用植物作重点记述。
七、每种药用植物的记载内容包括:中文名(除正名外还应包括别名、地方习用名或民族药名)、
拉丁学名(除正名外还应引证基名和药学文献中常用的异名。正名后引用以该学名发表的原始文献,
写法参照《中国植物志》,异名的原文献略去)、英文名、习性形态、分布与生境、药用部位、功效应
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不良反应、注评和参考文献等项,或其中几项。为了方便鉴定,给
出该植物墨线图,并在能收集到的情况下给出原植物和原药材的照片。
八、中文正名一般采用《中国植物志》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所载名为正名,
用黑体字排印。别名用白体字排印,一般不超过5个,个别使用地区广泛的药用植物,别名有可能超
过5个。
九、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选用合法的拉丁学名作为原植物的正名(用黑体字),异名用斜体
字排印。异名注意选用基名和在药学文献中常见的名称,如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 (Hook.f.
et Thomson)H.Ohba in J.Jap.Bot.51:386.1976.–Sedum crenulatam Hook.f.et Thomson,Rhondiola
euryphylla (Frod.) S.H. Fu.。
十、植物形态:依据药用植物重要性,对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别作重点描述或一般描述,突出
其药用部分的特征,记载了花期、果期,并给出该植物的分布与生境。
十一、药用部位:指该植物供药用的部分。主要的药用部位在前,其余按根、茎、叶、花、果实、
种子的顺序排列,其他相关项目(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记述也遵照此原则编写。
十二、功效应用项下一般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依据传统医学文献记载,如平肝阳、利小便、消
浮肿、吞酸哺杂、痞闷胀痛;后一部分采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如对高血压、肾炎、胃溃疡的治疗,
使两两对照,目的为中西医应用和研究药用植物(药材)起到一些桥梁和借鉴作用。资料不完备的可
阙如某一部分。
十三、化学成分:按药用部位分别给出目前已知的化学成分类型及主要化学成分的中英文名称,
尽可能全面地体现药用植物的化学组成。对于每一个化学成分均给出常用的英文名及恰当的中文译名,
英文名的选择以俗名为主,尽可能避免采用系统名;中文译名的选择除按传统及重要工具书收载的名
称外,还对现有的不恰当译名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部分成分按其英文名新拟了中文译名,并在该成分
名称核心词根的右上角以“▲”角标的形式进行标注。上述中文译名的调整与拟定均遵从了以下主要
原则:①尽量准确反映该成分被首次发现的原植物及其结构类型。②尽量采用词根直译,少用音译,
避免一名多用。
十四、药理作用、毒性:扼要介绍相关的离体、细胞及动物药理学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及结论,
并以动宾形式进行标题式概括,如抗炎作用、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等;有相关毒理学研究的记述于
毒性及不良反应项下。
十五、注评:主要论述与该种药用植物直接关联的药材品种问题,包括国家药典的收载情况和正
品、代用品、地区习惯用药、伪品、误用品等问题,还包括国家保护种类的等级、新资源、新分布以
及民族用药等必要说明的内容。
十六、植物分类学和注评的主要参考文献简列如下:《中国植物志》(第1-80卷,1959-2004);《中
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5册,补编1-2册,1972-198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1982);《Flora of
China》(1994-2013);《A Dictionary of the Flowering Plants&Ferns》( 1973);《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围药典》(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中国中药资源
志要》(1994);《新华本草纲要》(第1-3册,1988-1990);《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1976,1978);
《中药大辞典》(上、下册,1977);《中华本草》(1994);《药用植物辞典》(2005);《台湾药用植物志》(第
1-3卷,1978);《中国民族药志要》(2005)。
十七、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及毒性的参考文献列于每种的后面,为节省篇幅略去了期刊文献的标
题以及第一作者以后的作者名称,同时对英文期刊采用了标准缩写(斜体字部分)。
十八、编写分工:每卷前按分工列出所有参与本卷编写的人员并附作者单位,既表示作者对编写
部分的负责,也便于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编纂人员:艾铁民
编纂单位:《中国药用植物志》编委会
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常见问题
链接失效,打不开
联系客服QQ:2069572989,提供付款截图,会给您补发。
图片模糊看不清晰怎么办?
不要在网盘直接看,下载到电脑再看。
下载速度太慢了
百度网盘免费保存下载,非会员下载速度限制,可开通会员,实在着急联系客服Q:2069572989发邮箱